健康教育
了解一下霍乱相关知识
http://www.cazxwsy.com/ 2012-2-3 9:44:13
霍乱(cholera)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,临床表现轻重不一,典型病例病情严重,有剧烈吐泻、脱水、微循环衰竭、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。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,属甲类传染病。
【流行病学】
病人与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。典型病人的吐泻物含菌量甚多,每ml粪便可含107~109弧菌,这对疾病传播起重要作用。轻型病人易被忽略,健康带菌者不易检出,两者皆为危险传染源。潜伏期带菌者尚无吐泻,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一般不长,两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居次要地位。海洋甲壳类生物表面可粘附爱尔托弧菌,后者分泌甲壳酶,分解甲壳作为营养而长期存活。当进食污染海产品后可形成霍乱流行。实验观察,爱尔托弧菌为人工饲养的泥鳅、鳝鱼吞食后,可在后者体内生长繁殖,然后排入水中;因此泥鳅、鳝鱼可成为弧菌的保存宿主,散播病原菌,造成霍乱流行。
本病主要借水传播,污染的食品和手以及苍蝇等,对传播疾病也起一定作用。
男女老幼均对本病易感。在新感染区,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;在地方流行区,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,后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随着对霍乱弧菌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增加。病后丙次发生严重感染者少见。实验感染霍乱弧菌的志愿者,对第二次感染的具高度抵抗力,其时间至少可维持3年。古典霍乱弧菌初次感染的免疫力能(100%保护力)较埃尔托弧菌者(90%保护力)为强。霍乱患者虽然对新感染的保护免疫可达数年,但对霍乱毒素和细菌的肠抗体仅维持一致数月。
潜伏期1~3天,短者数小时,长者7天,大多急起,少数在发病前1~2天有头昏、疲劳、腹胀、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。古典生物型与0139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,症状较严重,埃尔托型所致者,轻型较多,无症状者也多。
(一)典型病例 病程分为3期。
1.泻吐期 绝大多数病人以急剧腹泻、呕吐开始。腹泻为无痛性,少数病人可因腹直肌痉挛而引起腹痛不伴里急后重。大便开始为泥浆样或水样,尚有粪质;迅速成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,无粪臭,微有淡甜或鱼腥味,含大量片状粘液,少数重症病人偶有出血,则大便呈洗肉水样,出血多可呈柏油样,以埃尔托型所致者为多。大便量多,每次可超过1000ml,每日十余次,甚至难以计数。呕吐多在腹泻后出现,常为喷射性和连续性,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,以后为清水样。严重者可为“米泔水”样,轻者可无呕吐。本期持续数小时至1~2天。
2.脱水期 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,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,病人迅速出现脱水和微循环衰竭。病人神志淡漠、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,儿童可有昏迷。口渴、志嘶哑、呼吸增快、耳鸣、眼球下陷、面颊深凹、口唇干燥、皮肤凉、弹性消失、手指皱瘪等。肌肉痉挛多见于腓肠肌和腹直肌。腹舟状,有柔韧感。脉细速或不能触及,血压低。体表体温下降,成人肛温正常,儿童肛温多升高。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2~3天。
3.恢复期 病人脱水得到及时纠正后,多数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,腹泻次数减少,甚至停止。声音恢复、皮肤湿润,尿量增加。约1/3病人有反应性发热,极少数病人,尤其是儿童可有高热。
(二)临床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,霍乱可分为五型。
1.无症状型 感染后无何症状,仅呈排菌状态,称接触或健康带菌者,排菌期一般为5~10天,个别人可迁延至数月或数年,成为慢性带菌者。
2.轻型 病人微感不适,每日腹泻数次,大便稀薄,一般无呕吐无脱水表现,血压、脉搏均正常,血浆比重在1.026~1.030间,尿量无明显减少。
3.中型 吐泻次数较多,每日达10~20次。大便呈米泔水样,有一定程度的脱水。血压降低(收缩压为9.31~12kPa)(90~70mmHg),脉搏细速,血浆比重为1.031~1.040,24h尿量在500ml以下。
4.重型 吐泻频繁,脱水严重,血压低,甚至不能测出,脉速弱常不能触及,血浆比重>1.041,尿极少或无尿。
5.暴发型 亦称干性霍乱,甚罕见。起病急骤,不待泻吐出现,即因循环衰竭而死亡。
【诊断】
(一)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之一者,可诊断为霍乱。
1.有腹泻症状,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。
2.霍乱流行期间,在疫区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,迅速出现严重脱水,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。如有条件可作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,滴度4倍上升者可诊断。
3.疫原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,可诊断为轻型霍乱。
如何防治霍乱?
如何预防霍乱?
出现类似霍乱的症状时,应立即到附近医院的肠道门诊就医。确诊病人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、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,并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。
专家提示:
(1)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病人使用过的餐具、接触过的生活物品等进行消毒,被病人吐泻物污染的物品最好焚烧处理;
(2)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洁的食物,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水产品;
(3)注意饮水卫生、不喝生水